Selaginella pulvinata
土生或石生,旱生复苏植物,呈垫状,无匍匐根状茎或游走茎。根托只生于茎的基部,长2-4厘米,直径0.2-0.4毫米,根多分叉,密被毛,和茎及分枝密集形成树状主干,高数厘米。主茎自近基部羽状分枝,不呈“之”字形,禾秆色或棕色,主茎下部直径1毫米,不具沟槽,光滑,维管束1条; 侧枝4-7对,2-3回羽状分枝,小枝排列紧密,主茎上相邻分枝相距约1厘米,分枝无毛,背腹压扁,主茎在分枝部分中部连叶宽2.2-2.4毫米,末回分枝连叶宽1.2-1.6毫米。叶全部交互排列,二形,叶质厚,表面光滑,不具白边,主茎上的叶略大于分枝上的叶,相互重叠,绿色或棕色,斜升,边缘撕裂状。分枝上的腋叶对称,卵圆形到三角形,2.5毫米X 1.0毫米,边缘撕裂状并具睫毛。小枝上的叶斜卵形或三角形,2.8-3.1毫米XO.9-1.2毫米,覆瓦状排列,背部不呈龙骨状,先端具芒,基部平截(具簇毛),边缘撕裂状,并外卷。侧叶不对称,小枝上的叶距圆形,略斜升,2.9-3.2毫米X1.4-1.5毫米,先端具芒,边缘全缘,基部上侧扩大,加宽,覆盖小枝,基部上侧边缘不为全缘,呈撕裂状,基部下侧不呈耳状,边缘不为全缘,呈撕裂状,下侧边缘内卷。孢子叶穗紧密,四棱柱形,单生于小枝末端,10-20毫米X 1.5-2.0毫米;孢子叶一形,不具白边,边缘撕裂状,具睫毛;大孢子叶分布于孢子叶穗下部的下侧或中部的下侧或上部的下侧。大孢子黄白色或深褐色;小孢子浅黄色。
产山西、北京、重庆(城口、巫溪、秀山)、福建(德化、南靖)、甘肃(宕昌、文县)、广西(德宝、隆林)、贵州(册亨、从江、大方、关岭、贵阳、赫章、晴隆、黔西、水城、松桃、铜仁、威宁、西秀、兴义、镇宁)、河北(阜平、临城、山海关、蔚县、行唐、邢台、元氏、琢鹿)、河南(内乡)、江西(赣北)、辽宁(凌源)、陕西(眉县)、四川(安远、宝兴、北川、布拖、丹巴、道孚、德昌、都江堰、峨边、甘洛、高县、汉源、黑水、会理、剑阁、金川、金阳、九龙、康定、雷波、里塘、理县、芦山、泸定、马尔康、茂县、米易、冕宁、木里、南坪、宁南、平武、青川、石棉、汶川、西昌、喜德、乡里、小金、新龙、雅江、盐边、越西)、台湾、西藏(昌都、甘孜、拉萨、朗县、林周、芒康、米林、盐井)、云南(德钦、贡山、昆明、中甸)。也分布到蒙古、俄罗斯西伯利亚、朝鲜半岛、日本、印度北部、越南、泰国等地。模式标本采自印度。
常见于石灰岩上,海拔(100-) 1000-3000 (-4250)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