土生或石生,匍匐,长5-15厘米,无横走根状茎或游走茎。根托在主茎上断续着生,自主茎分叉处下方生出,长0.5-5厘米,纤细,直径0.1-0.2毫米,根多少分叉,被毛。主茎通体羽状分枝,不呈“之”字形,无关节,禾秆色,主茎下部直径0.2-0.4毫米,茎近方形,具沟槽,无毛,维管束1条;侧枝3-6对,1回羽状分枝,分枝稀疏,主茎上相邻分枝相距1-2厘米,分枝无毛,背腹压扁,主茎在分枝部分中部连叶宽4.4-5毫米,末回分枝连叶宽3.6-4.2毫米。叶全部交互排列,二形,草质,表面光滑,明显具白边,不分枝主茎上的叶排列紧密,较分枝上的大,绿色或黄色,边缘具细齿。分枝上的腋叶对称或不对称,卵状披针形,(1.2-)1.6-2.0毫米×0.6-1.2毫米,边缘近全缘或具微齿。中叶不对称,主茎上的明显大于侧枝上的,侧枝上的斜卵形,1.2-1.6毫米×0.5-0.8毫米,排列紧密或呈覆瓦状排列(小枝先端部分),背部不呈龙骨状,先端常向后弯曲,先端具芒,基部近心形,边缘具细齿或基部具短缘毛,略反卷。侧叶不对称,主茎上的侧叶明显大于分枝上的,分枝上的长圆状卵形(干后向后反卷),外展或略反折,1.6-2.2毫米× 1.0-1.6毫米,先端尖或钝,具微齿,上侧基部扩大,加宽,覆盖小枝,上侧基部边缘近全缘,具微齿,下侧边近全缘,具微齿。孢子叶穗紧密,四棱柱形,单生于小枝末端,3.0-11毫米×2.2-2.8毫米;孢子叶一形,卵圆形,边缘有细齿,具白边,先端具芒,锐龙骨状;仅在孢子叶穗基部的下侧有一个大孢子叶,有时大、小孢子叶相间排列。大孢子白色;小孢子橘黄色。
产安徽(黄山、铜陵、休宁、萧县、芜湖)、北京(昌平)、重庆(城口、南川、酉阳、黔江)、福建(崇安)、甘肃(康县、天水、文县)、河北(北戴河、内丘、迁西、沙河、雾灵山、蔚县)、河南(辉县、济源、林县、栾山、洛宁、卢氏、灵宝、嵩县、宜阳)、湖南(桑植、石门)、湖北(鹤峰、郧县)、江苏(宜兴)、江西(赣南)、陕西(长安、华阴、眉县、宁陕)、宁夏、山东(蒙山、泰安)、山西(黎城)、浙江(龙泉、庆元)。模式标本采自陕西。
生于灌丛中荫处,潮湿地或干旱山坡,海拔100-1200米。